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霍泰辉教授(左六)等到我科参观交流见、实习带教经验
王深明院长(左七)、庄思齐教授(左五)
《儿科学》课程在长期坚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同时致力于教学改革,由杜敏联教授主持的《儿科学》课程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三个结合”和“二个切入点”为主导的、在我国儿科学教学中特色比较鲜明、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已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良好儿科基础、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人文医师,在国内同行中获得广泛好评,并产生良好的影响和发挥了积极的辐射效应。尤其是临床技能培训中的“标准化病人”(SP)教学模式,拓展了SP用于教学的初衷(国内开始实行时仅用于问诊的考试),我们将之延伸用于见、实习问诊培训,加上系统的教学管理,教学成效获得国内同行赞许,同济医科大学、湘雅医科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于2009年专程来我科参观,交流见、实习带教经验。在全英班、长学制儿科学教学中长期推行双语教学,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双语骨干师资,成为对外交流的支撑。
本教研室教学改革的重点中,具有较强辐射共享特色和优势的是推进与统一了教材配套的、系列临床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通过这些教材的编写,实现了加深教师对统一教材的理解和启迪教师教改思路,对学生实现了强化临床理论教学效果的目标。已出版的《儿科全真模拟试卷》(人机对话版)、《儿科大查房-病例选录》、《儿科学考试常见错误与对策》、《医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临床模拟训练教程》等在全国公开发行。以上教材在儿科学的教学中收到积极效果,并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师生的关注,反响较大。《儿科学考试常见错误与对策》被学生广泛作为理论课复习的重要参考。《儿科全真模拟试卷》(人机对话版)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教材以互动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基于以上优势,目前该教材已成为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晋升主治医师的指定参考书,并在国内兄弟院校中产生了积极的辐射作用。《医科实习生临床技能手册》教材是我校医学生临床实践规范化培训的指定教材。
课程负责人杜敏联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期间,13年来坚持主持教研组内的常规集体备课。她的高质量理论授课水平不但得到科内、校内师生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因此频频被国内各省及国家级学术活动邀请作学术讲座(每年至少3次),通过讲课传播了儿科新知识进展同时,扩大了本教程在国内、外的影响。2次应邀在亚太儿科内分泌国际会议上任分会场主席。
课程负责人连续12年主持、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小儿正常和异常生长知识新进展》学习班,学员来自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包括澳门)中级以上医务人员。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导入了有很强临床实用性的最新进展,在受到学员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产生了有益的辐射共享效应。来自南宁和福州等地区原来无儿科内分泌专业的学员,参加学习后回去建立了“儿童生长发育中心”;我科教师定期下去具体指导、帮助规范提高;这些中心现已成为国内儿科界该专业医疗和科研水平有一定影响的单位。同时,原来该专业较薄弱地区的学员参加学习班后诊疗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如深圳、华西和西北地区。继教课程对国内儿科内分泌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学习班课程对国内儿科内分泌专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为国内同道所公认。
教研室的教师教学思想活跃,不仅许多中青年教师去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香港学习深造,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我科沈皆平和陈述枚教授以广东省儿科学会主委地位和依托于我科在省内、国内教学和学术上总体的影响力,1987年起发起、并与香港同道共同主持了每年一届的“粤港儿科交流学术研讨会”,持续至今。该研讨会的学术影响扩展至全国,近年吸引了上海和重庆儿科界的积极主动加盟。各重点专业(如肾脏病、内分泌、新生儿、血液等)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举办继教班和学术研讨会,加强同海内外的联系和交流,并扩大我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学术地位。部分教师的学术地位较高,多次被邀请在不同专业的国际研讨会担任分会场主席。
综上,中山一院《儿科学》课程不但以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以其整个团队的深厚学术基础和医疗水平,对全国儿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